還記得多年前,阿宅剛踏進社會當新鮮人的時候,

身邊一些前輩曾經這麼對我說過:

「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屬於擅長理性思考或感性思考的人啊!
  如果是理性思考的話,那你就比較適合走業務或行銷企畫的工作,
  阿如果是比較偏向感性思考咧~或許就可以朝創意的工作去試試囉!」

而也正因為這段話的緣故,所以在職場上工作的前幾年,

我便一直在思考...自己到底是屬於比較偏向理性或感性思考的人呢?



但坦白說,無論我如何的思來想去...卻總是歸納不出一個絕對的答案。

總覺得,有時候我好像是個比較偏重理性思考的人;

但在某些時候呢~我卻又覺得自己似乎是個感性得一蹋糊塗的人......。





然而就在隨著自己經歷過的人事物漸漸越來越多的同時,

對於這個問題,我好像又逐漸有了另一層的體悟。

人哪~真的是個很複雜的東西呢! 不是嗎?

如果真想要用"理性"或"感性"這樣的兩個原則,

去將所有的人類一分為二、區分成兩大族群,這...真的有可能嗎?



妳看電影動不動就哭得亂七八糟,所以妳是比較偏感性的人?

而我從小數理邏輯就都很強,所以我是一個比較偏理性的人?

嗯...認真想想,好像真的不是那麼簡單耶......。

其實無論是理性或感性的思維,好像都一直並存在我們的腦袋裡,

很多時候,我們會發現...自己的思考邏輯,

似乎也總是在理性跟感性這兩端跳來跳去、不斷的切換。



在遇到某些人、某些事情時,我們會用比較感性的態度去面對他;

而在面對某些不同的狀況時,我們卻會以比較理性的思維去看待。

是啊! 這麼說起來...既然每個人都同時擁有"理性"跟"感性"的思考邏輯與態度,

那麼...理論上來說,我們是不是也能試著去掌控跟選擇自己想要的思維呢?

又會不會往往我們所表現出來的"理性"或"感性"的形象,

其實都不過只是一種"習慣"或"選擇"呢?





阿宅記得以前曾經聽一位朋友說過一個關於他某位遠房親戚的故事。

那位現在年紀已經相當長的長輩,

在當時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優秀傑出的菁英。

當年他從台大畢業後,

便帶著父母提供的二十萬元,隻身去到美國繼續攻讀碩士學位,

待順利取得學位後,他沒回到台灣、而是選擇繼續留在當地工作並娶妻生子。



然而...他這一待,整個人就像是在這個世界上蒸發了一樣,

至少有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時間,

都完全沒跟遠在台灣的父母親人有任何的聯繫。

直到後來,他的姊姊好不容易聯繫上了他,

也總算讓他回來探望了老父母一次,上演了一齣大團圓的戲碼。

之後回到美國後,雖然他們一家還是鮮少有聯繫,

不過至少他每年都會定期匯個幾千元美金回來給老父母。

就這樣一直到了某一年,突然...他就不再繼續匯錢回來了,

因為他是這麼說的:

「當年我只帶了二十萬過去啊~
  算一算我這幾年匯回來的錢也差不多有二十萬了,算是還完了吧!」





其實聽完這個故事的當下,

我只有一個感覺...原來有人可以用如此"理性"的態度去看待親情,

原來子女跟父母之間,竟然可以"計算"得如此清楚......。

坦白說...與其說他是一個很"理性思考"的人,

阿宅倒覺得,不如說是他"選擇"捨棄了"感性",

並決定以他最"理性"的態度跟思維,

去看待親情跟面對對他有生育之恩的老父母吧!





再來說到第二個例子,

則是阿宅很久之前曾共事過的某位女同事的故事。

記得那時候,她時常和我們聊起並抱怨當時正在交往的男友,

據她所說呢~她男友是數理底的,

從不錯的大學畢業、之後也進了相關的行業,

無論是學經歷到各方面的條件,都算是相當不賴。



但問題就在於...她覺得她這位男友,整顆腦袋就是理性到了一個爆炸的狀態!

平常一起看電視、看新聞的時候,

只要看到跟他理念不合的言論,就會一直念個不停...不斷的分析、批判。

兩個人相處的時候,也老是將她當成一個懵懂無知的傻妞少女,

不停在她耳邊講上一篇又一篇...又臭又長的人生大道理。



然後相安無事的時候也就算了,只要一但兩人起了爭執、開始吵架的話咧......

這位她口中"理性"到了一個爆炸的男友,

如果沒吵出一個是非對錯、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...就絕對不可能輕言罷休,

而且往往呢...最後幾乎都是以這位女同事低頭認錯的結局作收。





說真的,阿宅個人是這麼認為的~

其實情人之間,真的並不需要存在著那麼多的是非對錯吧!

就算偶爾起了點爭執,即使兩個人真的吵到不可開交,

好像也沒有絕對的必要,非得去吵出個...到底是妳對、還是我錯的結論吧!



換個角度想想,其實吵架也算是情人間一種必要的溝通方式。

而是與非、對與錯這些概念,往往或多或少都夾雜了個人主觀的判定,

如果每次爭吵,都非得要吵出個是非對錯的話,

那麼...這樣的"溝通模式"似乎就有點不太健康了,不是嗎?





而既然將爭吵稱之為是一種"溝通",

那麼真正重要的或許就不該是......

"你知道自己錯了嗎?!" 或是 "妳承不承認我才是對的啊?!"

對兩人來說,真正有所助益的重點或許應該是在於:

能不能透過這次的爭吵,

來讓對方更明白自己的想法;同時也讓自己更瞭解對方一些。

然後在那個雙方爭執不下的問題上,

妳進一步、我退一步的取得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,

而不是搞到兩人面紅耳赤、既傷身又傷感情的非要爭出個對或錯的結果。





就像阿宅在文章的前半段曾經提到過的,

如果說..."理性"或"感性"這兩種思考邏輯跟態度,

其實是我們能掌控並自行選擇切換的。

那麼,無論是在看待親情或愛情、在面對我們所愛的人的時候,

我會選擇讓自己成為一個"少點理性,多點感性"的人,

讓理性的批判少一點,讓感性的包容多一點。

或許這樣,也能讓我們所愛的人、

以及愛我們的人都能感到溫暖多一點,幸福也多一點,不是嗎?







願意少點理性、多點感性的朋友,就按個推吧~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ckis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4) 人氣()